(上)日尔曼无畏舰的先行者——一战德国拿骚级战列舰
图示:阿尔弗雷德·冯·提尔皮茨。他是“德国的费希尔”。尽管他就任海军大臣的时间比费希尔早得多,但对世界海军的意义而言,其功绩显然比不上费希尔。
1903年末德国根据第二次海军法案开始设计新型战列舰,计划1906年建成,以取代1870年的海防舰。其设计方案是沿用以前德国战列舰使用的280毫米主炮,副炮安装于炮廓内。之所以采用这种保守设计,除了德国海军一贯的保守思维外,还与德国海军情报部门获得的英国无畏舰的不实情报有关。英国无畏级下水后,德国海军如蒙当头一棒,不得不将原先的设计全盘推翻。
此时,德国海军以前的战略短视暴露了出来。1895年开通的基尔运河仅能通过最大排水量为1.5万吨的舰船,造船厂的船台和船坞也与这个标准相配套。显然,决策层仅以那时的战列舰为标准,没有留下足够的设计冗余。德国这种行为终于遭到了报应——“无畏”号的满载排水量为2.1845万吨。有鉴于此,在“无畏”号开始动工建造的1905年10月,提尔皮茨向威廉二世建议,德国未来的新式战列舰排水量必须超过1.9万吨。
德意志帝国海军战旗
这一报告得到了威廉二世的批准。这意味着德国必须先进行大规模的基础设施改造和扩建工作。1906年3月议会通过了建造2艘战列舰的预算,并命令立即开工。3月31日德国海军正式下达新式战列舰的建造命令。
但立即开工谈何容易。大规模的基础设施改造和扩建工作不仅要消耗大量的资金、人力、物力,也将严重拖延进度。当时德国只有2家国营船厂和5家民营船厂能制造战舰。这些造船厂占地有限,扩建难度很大。特别是威廉皇家造船厂的地基很差,需要有高超的土木工程技术才能施工。而伏尔铿造船厂位于奥得河沿岸的什切青,通往外海的水道十分狭窄。于是,德国在1907年决定在汉堡新建一个大型造船厂。而基尔运河扩建工程直到一战开始前几周才竣工。
在上述工程进行的同时,海军让工程师们修改原来的战列舰设计。提尔皮茨特别嘱咐造船局,不要给人留下德国战列舰领先于英国战列舰的印象,要在不引人注意的地方提高性能,而不必考虑经费问题。提尔皮茨的一贯思想就是外松内紧,试图在低调而不引起英国注意的情况下壮大海军。按照这一思想,德国海军部和船厂的工程师们经过12次修改,最终定型为排水量1.9万吨级、装备12门280毫米主炮。
1907年7月22日“巴伐利亚”号新式战列舰在改造后的威廉港皇家造船厂开工,1908年3月7日下水舾装。威廉二世亲自出席下水典礼。1909年10月1日该舰建成海试,1910年5月3日结束海试正式服役,而此时距“无畏”号建成服役已过去了3年多。德海军将其改名为“拿骚”号。这一名称来源于斜跨德国中西部的黑森-拿骚省。该级舰自然被命名为拿骚级。
停泊中的“拿骚”号战列舰。请注意右舷前炮塔的内侧主炮正摇至低位、水手们正在擦拭炮膛。
1907年8月12日拿骚级战列舰的2号舰在不来梅港的威塞尔造船厂开工建造,1908年7月1日下水舾装,1909年11月16日正式建成海试,1910年5月3日与“拿骚”号同时结束海试并正式服役。此舰原名“萨克森”号,此时改为“威斯特法伦”号。此名称来源于同为原普鲁士的重要工业省份威斯特法伦省,即德国今天的北莱茵-威斯特法伦州。
威斯特法仑号战列舰
1907年6月1日3号舰在什切青的伏尔铿造船厂开工建造。其实这艘舰才应该是拿骚级的首舰,但它的进度却慢于“威斯特法伦”号,这是因为伏尔铿造船厂厂址条件恶劣,影响了进度。该舰于1908年9月28日下水舾装,1910年4月30日建成海试,1910年9月21日结束海试正式服役。此舰原名为“符腾堡”号,此时改为“莱茵兰”号。此名称来源于原普鲁士工业省份莱茵兰省,即今天德国的莱茵兰-普法尔茨州。
1907年6月11日4号舰在基尔港的日尔曼尼亚造船厂开工建造。它的速度比“莱茵兰”还慢。该舰于1908年12月12日下水舾装,1910年5月31日建成海试,1910年9月21日结束海试正式服役。此舰原名为“巴登”号,此时改名为“波森”号。此名称来源于原普鲁士的工业省份波森省,即今天的波兰波兹南地区。至此,拿骚级战列舰4艘舰全部服役。
性能特点
拿骚级战列舰标准排水量1.8873万吨,满载排水量2.0535万吨,全长146.1米,宽26.9米,吃水8.67米。德海军认为未来有可能同英国进行近距离贴身海战,因此拿骚级战列舰及其后众多德国无畏舰均保留了老式的舰艏撞角,实际上这是画蛇添足。
由于拿骚级两舷各纵列装有2座主炮炮塔,海军认为其舰体稳定耐波性会非常好,因此最初设计时没有安装防摇龙骨。结果这种过分乐观很快遭到了无情打击一一“拿骚”号在海试中差点因风浪导致的横摇加剧而倾覆,而且其舰体摇晃与北海波浪发生了共振。
无奈之下,海军只好为之追加防摇龙骨。拿骚级采用两根传统的单桅桅杆,其强度不如英国皇家海军使用的三脚桅。“拿骚”号和“威斯特法伦”号的每根桅杆上部向后倾斜装有两根无线电天线,而“莱茵兰”号和“波森”号则取消了这种装置。
同英国的无畏级战列舰一样,拿骚级也沿用了前无畏舰时代的280毫米主炮,型号为1907年型克虏伯SKL/45。该炮为45倍径,单炮重45.5吨,炮口初速844米/秒。主要弹种为302千克穿甲弹,身管寿命210发,射角20°时射程达18.9千米,在10千米距离上可击穿英舰的280毫米装甲。发射时使用的发射药分两部分,前部为丝绸药包,后部为黄铜药筒。黄铜药筒可提高发射时的闭气性能。
拿骚级共装备6座双联装主炮炮塔,舰艏舰艉各1座,两舷各纵列布置2座。这样的设计与德国后来的赫尔戈兰级战列舰及日本的河内级战列舰如出一辙。拿骚级舰艏炮塔编号为A炮塔,称为“安东”。其余炮塔按逆时针方向依次编号,分别为:右舷前炮塔为B炮塔“布鲁诺”,右舷后炮塔为C炮塔“凯撒”,舰艉炮塔为D炮塔“多拉”,左舷后炮塔为E炮塔“埃米尔”,左舷前炮塔为F炮塔“腓特烈”或译“弗雷德里希”。
主炮炮塔重394吨,由位于埃森的克虏伯公司和日尔曼锻铁公司生产,铁路运输到各造船厂舾装。舾装时用吊装方法,利用其自身重量压在底座上。主炮炮塔俯仰角-6°~20°。拿骚级的炮塔采用电机驱动,艏艉炮塔射界±150°,侧舷炮塔射界±80°。在非装弹情况下,各炮塔转速为4°/秒。
每门主炮的弹药基数75发。炮弹与发射药分库存放,均安置于炮塔下方。“拿骚”号和“威斯特法伦”号上,炮塔下面自上而下依次为炮弹库和发射药库,“莱茵兰”号和“波森”号则相反。装弹时由扬弹机将炮弹从弹药库中提升至炮塔,由人力装填。扬弹机同样由电机驱动,有装甲保护,提弹的速度为4.5发/分。
拿骚级的主炮口径小于英国无畏舰的305毫米主炮。这主要是因为德国海军考虑到口径较小的主炮精度高,再加上精良的火控系统和娴熟的炮手,280毫米主炮的命中率会非常高。同时,德国的火炮制造工艺也高于英国。实战表明,德军的判断是正确的。在一战前期的克罗内尔海战和多格尔沙洲海战中,英国主炮口径的优势并没有转化成火力优势。
如前所述,德国海军认为在北海与英国进行数千米内中距离海战的可能性很大,因此德国无畏舰没有全部取消副炮。拿骚级共装备有12门150毫米SKC/16副炮,左右舷各6门,全部安装于舰体炮廓内。该炮为45倍口径,最大射程19.4千米,主要弹种为45.3千克穿甲弹。射速4~5发/分。炮廓射界±150°,俯仰角-7°~20°。与前无畏舰时代的战列舰相比,这时期的副炮更多地用于防御,前无畏舰时代与敌进行近距离贴身舰队决战的进攻功能则淡出。
拿骚级装备了16门88毫米副炮,舰艏两舷各2门,舰艉两舷各2门。其余都安装于上层建筑内,舰桥、艉部上层建筑两侧内各安装2门。该炮45倍径,最大射程11.39千米,主要弹种为48.5千克穿甲弹,射速15发/分。到一战中期,德军将这种副炮全部拆除,代之以2~4座88毫米高射炮。
拿骚级装备有6具450毫米鱼雷发射管,用以发射著名的黑头鱼雷。其安装方式为后来的无畏舰和超无畏舰确定了模式,即舰艏撞角下方、舰艉中线以及A炮塔和D炮塔之下左右舷各安装1具鱼雷发射管。在舰艏撞角下方安装鱼雷发射管是德国海军自凯撒·腓特烈三世级前无畏舰就确定的模式,但这种安装方式会降低军舰的航向稳定性。
有关二战结束前德国战舰的论述都会强调德国战列舰极为出色的防御能力。这主要缘于德国海军面临的情况和提尔皮茨的作战思想。提尔皮茨认为,面对数量上占优势的英国海军,德国海军必须尽可能地保存自己的实力。无论战舰遭受到多么严重的创伤,只要还浮在海面上,就可以修复。相反,无论拥有多么强大武器的战舰,一旦沉没,一切将无从谈起。
无畏级和拿骚级的防护都受到了同一件事的影响:1904年8月10日在黄海海战中遭受重创的俄国太平洋舰队“皇太子”号战列舰逃入青岛胶州湾,被德国依照中立国法案扣押。德国和英国的海军军官详细调查分析了“皇太子”号的损伤情况和防御效果得出的经验教训被应用到了无畏级和拿骚级上。
拿骚级的装甲重5800吨,占全舰排水量的31.2%。无畏级的装甲重量才占排水量的27.6%。拿骚级舰体装甲最厚处为侧舷水线舯部装甲带,为300毫米,其功能是防护机舱和锅炉舱。然后装甲带厚度向两端递减,舰艏装甲带厚203毫米,舰艉107毫米。主装甲带上方为203毫米装甲。之所以如此,是因为海战中垂直方向的中弹概率和危险性要小于侧舷。拿骚级还在舰体装甲内侧设置了贮煤舱,以吸收炮弹爆炸时的能量。拿骚级的甲板装甲厚仅80毫米,上面敷设着但泽橡木和柚木制成的木质装甲。
舰桥通常是各式战列舰防护的最厚处,拿骚级战列舰亦不例外,其装甲厚度达400毫米。炮塔及其下面的弹药库仅次于舰桥,整个主炮炮塔和其下的弹药库分为6层。位于炮塔顶部的防护罩装甲厚90毫米;由炮塔正面和侧面构成的前防护罩的装甲厚度达280毫米;由装甲底座构成的第2层到第4层为炮弹库和发射药库,装甲厚度同样达280毫米(由于弹药库与舯部侧舷装甲齐平,因此它实际上还得到舷侧装甲的保护);再向下的装甲厚度为178毫米,一直延伸到水密舱甲板。
自1897年起,德国在生产高性能直航鱼雷的同时开始进行鱼雷防御研究。海军甚至用战列舰舰体部分实物模型进行了大范围水中防御试验。1906年该研究的成果被应用到了拿骚级上——在艏艉部主炮塔之间的侧舷设置了鱼雷防御舱壁。鱼雷防御舱壁纵贯侧舷煤库内部,直达艏艉部炮塔,两端分别安装1具鱼雷发射管。同时,按照蜂巢方式划分舰上的每个区域,并在水线以下采用了双层舰壳。这样做的结果是拿骚级比之前无畏舰的舰宽扩大了5米左右,舰长也有所增加。这样德国造船厂就必须扩大船台。这也是拿骚级完成设计一年后才开工建造的原因。
根据日俄战争的经验,德国海军在舰内结构中采用了水密舱细分模式。全舰纵向一共划分19个水密隔舱,其中主舰体17个水密舱,舰艉2个。各水密隔舱之间使用电机控制的林奈式水密门,在有战损的时候可以通过中央控制系统将所有的水密隔舱门全部关闭。但在“波森”号上,为了尽量减小爆炸伤害而废弃了水密门。水密舱之间的隔板装甲厚度为200毫米,舱内配置水泵、消防系统、沙袋和其他损管设备。弹药库内有消除火药粉尘的喷淋设备和紧急注水系统。舰底有金氏通海阀,在面临被俘、起火等危急情况下,可向各舱室内注水将舰体坐沉。
德国海军对无畏舰的诞生没有丝毫思想准备,因此不可能在基础研究上做到面面俱到。突出的表现就是动力系统。本来德国的热机工业比英国发达,但由于没有做好准备,以致拿骚级未像“无畏”号那样使用新颖的蒸汽轮机,而是采用老式的蒸汽机。拿骚级共有3座扩充往复式蒸汽机,输出功率为16兆瓦。4号舰“波森”号在海试时曾创下20.734兆瓦的记录。锅炉为12座苏尔寿-桑尼克罗夫特锅炉。拿骚级最大航速19节,比无畏级慢2节,但在海试时所有战舰都超过了20节,“波森”号甚至达到了20.5节。舰上另外安装4台AEG和西门子柴油发电机,输出功率2.8兆瓦,用于舰内照明和电力驱动。
德国是最先采用战舰3轴推进的国家。拿骚级也采用了这一设计。同当时世界其他国家流行的2轴推进相比,3轴推进使主发动机小型化,从而节约了舰上空间,并可充分在防御甲板上采取防御措施,同时节省了燃料。自拿骚级起,德国开始在战列舰上使用双方向舵。
拿骚级载煤量3000吨,续航力9400海里/10节,4700海里/16节。以19节最高航速行驶时,航程只有2800海里。可以看出,拿骚级在续航力上要比英国战列舰弱,但足够在北海与英国决战。1915年德国海军改用油煤混烧作为舰只动力。拿骚级作了相应改进,取消4台燃煤锅炉,代之6台燃油锅炉,并加装喷油装置,用以在锅炉内的燃煤上喷洒重油助燃。改造后的拿骚级载煤2700吨,载油300吨。
从战舰到坦克、轻武器,德国武器的火控系统都有巨大优势。拿骚级也不例外,其上装备了由卡尔·蔡司光学公司研制的测距仪,同时还装有多台探照灯。正是由于火控系统先进,日德兰海战中拿骚级的命中率远高于英国战舰。(待续)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