掀起“虢”的盖头来 (大众文化读物《虢镇这地方》内容精选)
陈初生先生所撰《金文常用字典》认为,虢字的左半部像一人手持某种工具,右半部为一虎字,整个字的意思是剥虎皮。蔡运章先生对甲骨文和金文的“虢”字的三种写法进行了深入剖析,认为“虢”字本义当为双手奋力搏(或持械击)虎的会意兼形声字。李孝定《甲骨文字集释》卷五引丁山说,“虢之初文也”甚是。党相魁、孟宪武先生指出,安阳殷墟出土的一件青铜壶上的铭文应隶释为“虢”字,从虎从寽,像两手搏虎之形。甲骨文中“虢”字或以双手搏虎头,或以两手捉虎尾,取义一也。
张明申、陈万卿先生对甲骨文和金文中“虢”字的分析也很有趣。他们认为,把西周金文的“虢”字,同殷墟甲骨文的“虢”字相比较,就会发现它们有本质不同。甲骨文特点在于两手位置放在虎头上,而西周金文特点则多为一手持棒在虎的背上。“虢”字的不同造型、反映了殷、周搏虎时间的前后差别和地域的东西差别,显示了殷、周两朝在打虎方法和技巧上是不同的。西方(周朝)持棒打虎的“虢”会把虎打伤或打死,而东方(殷朝)双手放在虎头上的“虢”,最终是要活捉老虎,这才是“虢”字的初意。
另据原河南省三门峡市群众艺术馆馆长师安衷结合《战国策》有“郭、虢同属扶风”、《韵府》有“虢或曰郭声之转也”及《公羊传》“虢作郭”考证分析,“虢”与城密不可分,即郭城或城郭。西虢古称“城虢”,城虢因城郭而名的可能性极大。从战略位置上看,西虢据守大散关,是西周京畿的西大门,故“虢”应为京畿的外围、郭城。“虢”应是因地而名。
虽说专家、学者对“虢”众说纷纭,但从现存史料记载来看,当以《说文解字注》理解较为贴切。因为上古时期,还没有文字记载,只能通过神话传说或口口相传留存下来。再加上“虢”是比较古老的文字,只作为姓氏和国名、封爵、食邑等。对于“虢”字的理解,有人归纳了十多种意思,不外乎古国名或地名或姓。
(二)
地名是在不同历史时期形成的,是各民族社会活动和经济发展的“活化石”,与人类社会实践紧密相连,有的来源于社会经济发展,有的与历史和地理地貌有关,有的与神话传说有关。至于“虢”的得名?能够提供给人们思考的,也只能从神话传说中寻求答案。
相传,“虢”最早可能与伏羲、炎帝和黄帝有关。
伏羲人首蛇身,与女娲相婚,生儿育女。他根据天地万物的变化,发明创造了占卜卦和文字,并教会了人们结绳为网、捕鸟、狩猎、打鱼等,发明了瑟,创作了曲子。伏羲的发祥地在古代的成纪(在今甘肃秦安县城北30公里的阳兀川金城里),这里正处于大陇山西北坡下的葫芦河下游河谷地带,气候比较温和,宜于农业种植,且又正处于从关中越过大陇山山口“故关峡”通往河西走廊到西域的大道上。一次,伏羲沿渭河而下,刚从秦岭和渭北北山两座大山的夹角处出来,眼前广袤的渭河河床,让他心为之一震。原来,这里四周为山原、河川所环抱,有天然地形屏障,易守难攻,犹如一座规模庞大的天然城堡,比成纪各方面条件更为优渥。
伏羲边走边看,走到虢镇(那时还不叫虢镇,是一个无名的地方)这一带,他发现此处突兀于渭河河床之上,三面临水,且对面是茂密的森林,气候温和,最适合人类居住。不由得感叹道:“这真是一个好地方!”于是,伏羲便把成纪的部分民众迁徙到这里。从此,这方土地有了人类居住。
约在前7000年前后,炎帝神龙氏牛首人身,生于蒙浴,长于姜水,浴于九龙泉。他亲尝百草,用草药治病,发明刀耕火种,教民垦荒种植粮食,领导部落民众制造出了饮食用的陶器和炊具。同时,为了促使人们有规律地生活,按季节栽培农作物,还立历日,立星辰,分昼夜,定日月,月为三十日,十一月为冬至。
炎帝管理部落,治理天下很有方法,他不望其报,不贪天下之财,而天下共富之,智贵于人,天下共尊之。为了部落间的物资交换,炎帝还在虢镇一带曾教人“日中为市”,繁荣经济。
据古史传说,黄帝与炎帝都是华夏民族的始祖。黄帝也非常重视农业生产,并掌握了平原农业的许多特点,“岁时熟而亡凶,天地休通,五行期化,故风雨时节,而日月精明,星辰不失其行”。(《路史•疏仡纪•黄帝》)黄帝还率领百姓“时播百谷草木”,并“淳化鸟兽昆虫,历离日月星辰;极畋土石金玉,劳心力耳目,节用水火材物”。(《大戴礼记•五帝德》引孔子语)黄帝的行为感动了上天,出现了“地献草木”,“九牧昌教”(《论语谶》)等许多祥瑞之兆。黄帝曾联合炎帝族打败了九黎族。其后,黄帝与炎帝发生冲突,黄帝战胜炎帝而定居中原,奠定了中华民族的基础。
据后人相传,黄帝后裔为了加强对关中西部的管理,决定让其手下最得力的虎族部落选址建造城池。
虎族部落首领沿渭河一带查看了一番,发现虢镇一带最适宜建造城池。于是,虎族部落夜以继日,不畏劳苦,不仅按时修成了高大的城墙、宏伟的宫殿,且在高大的城墙外,还修了护城河。黄帝后裔十分满意,决定把虎族部落拉入王族系列,并赐姓为“虢”,意思是虎族部落非常强悍,勇猛无比,可以纵横天下。虢镇因此得名,一直沿用至今。
另有传说,远古时代,渭河水还是清澈见底的,虢镇居其畔,南依秦岭,山林茂密,水气充沛,气候清爽,有水鹿、獐子、猪獾、黑熊等,深山中常会有虎出没。(《山海经•东山经》有岐山“其兽多虎”)商朝末年,周人为了生存,以渔猎、采集为主。一次,周人外出打猎,遇见了一只斑斓猛虎,个大无比。机智的周人吹起号角,集结十几个、二十几个人一起冲上去围追堵截,齐心协力杀死了猛虎,而就在猛虎奄奄一息的时候,虎的爪子在地上划了些什么。迷信的周人看了半天,明白了原来是个“寽”的符号,于是,周人便把这个地方命名为“虢”,其子孙们也以此地名为家族的荣耀,哪怕是迁居他处,也依然不放弃“虢”的称号。
(三)
对于“虢”及虢国名称来源,专家、学者有不同的看法,主要有四种观点:
第一种观点认为,虢国是以图腾“虎”为国号。曹文东先生指出,虢国是以老虎为图腾的氏族,“纵览周王朝分封的诸侯国,多数是以地域、地名冠称的,而唯有虢国则是中国古代图腾的寓意象征而冠称的”,他进一步分析到,“文王姬昌以德治天下,曾演绎八卦,熟知中国古代图腾,数番深思熟虑后,为弟弟虢仲、虢叔赐族号为‘虢’并封采邑以为俸禄,称二个弟弟为‘二虢’”。韦守信先生释读“虢”字的右旁是虎,左旁是虎的两前爪,意为一只跃跃欲试的猛虎,从而认定“一只猛虎,是人的崇拜物,是周武王赐予叔叔的封号,为虢人的信奉图腾和国号”。
第二种观点认为,“虢国的名义与虢氏的职事密切相关”。蔡运章先生从虢国的封地、虢氏的职事和所居的位置三方面进行论述,得出“虢本为双手搏(或持械击)虎之义,虢国冠以此名,当是引申为统领六师、捍卫周室的意思”。许永生先生认为,“虢”字就是持戈和虎搏斗的勇士,这种勇士就是天子的近卫部队。“虢”是周天子守卫部队的徽记,由图形而后变成文字。虢仲、虢叔长期担任此职,人们或以此称之,虢族人也以此为荣,遂成族号。
第三种观点认为,因虢国都城相当于周都,为“郭城”而得名。董来运先生认为,周之都与城虢之国就是城与郭的关系。城虢以周都为腹心,周都以城虢为外围,文王把其弟封在这里建造外城,委以重任,而虢仲也以郭城自励,不负其兄众望。据此可知,虢国名号的来历本于郭,本于城,郭之本义为外城,虢又通郭,虢国的国号也应取其外城之义,这样可以理解虢国何以自称城郭。师安衷先生也云,“余以为虢国因地而名,即因郭而名,较为合理,符合我国传统命名习惯”。
第四种观点认为,虢国是以地名“虢”为国名号。张明申、陈万卿先生认为,“虢”字见于殷墟甲骨卜辞,是古老的地名,就在今郑州市西北、荥阳东北部的广武镇一带,“周公东征,平定武庚之乱,取消了管国,封文王弟姬仲于虢,史称东虢”。王龙正先生指出,“周初的虢国是旧地重封,其国名就是因封于商代的“虢”地而得名,而虢仲、虢叔的称谓也是因所封之国的国名而来。后来,虢叔在被另封于河南荥阳一带的同时,也带去了初封时国号,仍称其封地为“虢”。这也就是周初为什么有两个虢国的原因。
那么,到底哪一种说法更符合历史事实呢?
首先,曹文东先生的观点“纵览周王朝分封的诸侯国,多数是以地域、地名冠称的,而唯有虢国则是中国古代图腾的寓意象征而冠称的“虢”的封赐源出中国古代图腾。韦守信先生释读“虢”字的右旁是虎,左旁是虎的两前爪,意为一只跃跃欲试的猛虎,从而也认定“一只猛虎,是人的崇拜物,为虢人的信奉图腾和国号”。在当时,这两种情况似乎不大可能。
其次,假如周文王把“虢”字赐其弟弟姬仲、姬叔,作为国之名号,似乎和今天人们为孩子取名相似,但不符合古代姓氏来源的途径。查遍金文字典,“虢”字在西周并没有勇敢、威武的意思。虢国“统领六师、捍卫周室”都是武王灭商以后的事,而“虢”氏在文王时可能已经形成。
再次,不是因为住在“郭城”里,“郭”、“虢”相通,因而就以“虢”为氏。虢君有自己的采邑,正如《水经•渭水注》云“虢叔之国也,有虢宫”。郭城一般是平民、国人居住的地方,况且虢城里也有宫城、郭城,虢君自然也住在宫城里。实际上,春秋以前的城郭形态是宫城位于郭城之正中。虢国位于周王城的西边,同时还有国、散国、夨国等其他一些诸侯国也分封于此,为何只有虢国因处于周王城外围而得名“虢”?这显然是不符合古代姓氏来源的途径。
我们可以肯定,在武王灭商前,周文王已将其弟弟姬仲、姬叔分封于“虢”地,建立虢国,二人拥有同一封地,所以,俩弟弟都以“虢”为氏,分别称为虢仲、虢叔。
为什么要这样认为呢?因为以地名命氏是西周常用的惯例。
根据西周的宗法制度,周文王为王季之嫡长子,继承王位,为大宗。虢仲、虢叔为文王的弟弟,受封为诸侯,处于小宗地位。嫡长子继承父辈权利的同时也继承了父辈的氏号,百世不迁,而虢仲、虢叔则需另立门户,重标新氏。《左传•隐公八年》:“天子建德,因生以赐姓,胙之土而命之氏”。“胙”是赐予、封赏的意思。根据所受封的土地而获得氏,表明氏是有土者之称号,只有占有一定领地的贵族才有资格命氏。虢仲、虢叔以“虢”为氏,必然占有一定的土地,或封国或采邑。
姓氏研究专家刘宗迪先生将古代姓氏来源途径归纳为三大类型。第一类以地为氏,即以族群居住的地方之地名为氏。第二类以祖为氏,即以族群始祖的名号、谥号、爵号等为氏;第三类以事为氏,即以从事的工作为氏,所任的官职为氏。因此,作为文王的两个弟弟不可能是第二类的以祖为氏和第三类的以事为氏,最大的可能自然就是以地为氏。“以国为氏”和“以采邑为氏”,古人认为这是氏名中的最高等级,专指周天子和各诸侯国国君的氏名,所以虢国也不例外,以地名“虢”为氏较为可信。
古代以地为氏分为两种情况:一是因分封到某地而得氏,二是因居住在某地而得氏,二者性质大不相同。以居住地为氏只是用家族居住地的地名作为家族的标志而已,而以封地、采邑为氏表明家族对领地的占有权。以居住地为氏的例子有春秋时齐国的东郭氏、南郭氏,郭,原指城市的外城墙,因此,东郭、南郭等氏分别表示这些家族原是住在东城、南城等。虢仲、虢叔的“虢”氏显然是因分封授地而来,来源于所在的地名,而不是因住在郭城里而得“虢”氏。
周代实行分封制度,周王大封同姓与功臣,诸侯有封国,卿大夫有采邑,国名均来自受封的地名,贵族及其后裔以国邑命氏。如周文王之子季载分封于冉,有冉国;另一个儿子封于毕,则有毕国;周成王封其子臻于单邑,故有单国,臻因此以单为氏。西周初年,周武王封功臣姜尚于营丘(今山东临淄北),建立了齐国。《史记》正义引《括地志》云:“天其池在青州临淄县东南十五里,封禅书云:齐之所以为齐者,以天齐也。”也是以地名为氏,为国号。晋国的始祖是周成王幼弟,成王灭了唐国,封其在此,所以称“唐叔虞”,叔虞之子晋侯燮父迁居晋水旁,因此改国号为晋。姬友是周厉王的少子、宣王之弟,被宣王封于郑,故有郑国。嬴非子居犬丘,好畜牧养马之术,做了周孝王的养马官,功绩显著,孝王赐嬴非子封地,为周王朝的附庸国,都邑设在秦谷(甘肃清水县东北),非子号称秦嬴,是为秦国的始祖。太王时,姬姓迁居于周原,于此地立国,故以周为国名。太伯迁居江南吴地,故称吴太伯,所封的国家为吴国。鲁国就是周公旦之子伯禽之后人,周成王封其于鲁地。周武王兄弟叔铎被封于曹地,便有曹国。
故此,我们认为,虢国是以地为氏,姬仲、姬叔被文王封于“虢”,于是,就以地名“虢”为氏、为国之名号。
(四)
古史记载,夏商时,“虢”属于殷商旧地,为雍州域。古公亶父迁岐后,渭河以北,千河以东,漆水以西的原上,称国号为周,并于今岐山县东北、扶风县西北两县交界处建筑岐邑。周族长期在这里经营生习,到了商末,势力发展到整个渭河流域,成为一个强大的国家,史为西周。当时,“虢”这一带为虢仲封邑,称虢国,又曰西虢(西虢乃区别于周文王另一胞弟虢叔所封之东虢,今河南省汜水县虎牢关),后称小虢,为王畿之地。《汉书•地理志》载“右扶风有虢县”;《通鉴辑览》曾云“周文王十有三年,大封建诸侯于天下……虢仲于西虢,虢叔于东虢”;乾隆五十年《宝鸡县志•沿革》也有“商末为岐封内地,虢叔采邑”一说;《古虢常宁宫集略备採碑记》云:“虢姬姓,公爵,出自王季子虢仲,文王弟也,仲与虢叔为文王卿士,勋在王室,藏于盟府,而文王友爱二弟,谓之二虢”;《辞源》(第四册)中释“西虢,周文王弟虢仲(一说虢叔)封地”。
至于“五虢之说”,民国时期国学造诣颇深的王建若先生认为“虢虽有五,但存在不完全同时。东虢,虢叔所封,都制,今汜水县,古称虎牢;西虢,虢仲所封,今宝鸡之虢镇;南虢,虢仲之后,随王东迁,而徙之上阳,今灵宝之虢略镇是也;北虢,晋献公假道于虞以伐虢,虢公丑奔京师是也;小虢,亦仲之后,未随东徙而留居岐者,今凤翔虢王村是也”。王建若先生对虢国历史作了梳理,所谓北虢、南虢或小虢,均是西虢的变迁和发展而已。
历史的步伐迈进了春秋战国时代,各地诸侯割据,混战不断,仍留原地的小虢成为秦的管辖之地,秦因虢镇这个地方,“收周于民”,由原来落后的种草、养马的游牧部族转化为先进的以农为主,兼营畜牧的农耕部族,这是秦发展史上一个重要的转折点。
从此以后,虢国虽然退出了历史舞台,但其辉煌的历史并没有被淹没,随后,从秦到元,一直为虢县,元末至元年间降为镇,至今仍用“虢镇”这个地名为我们诉说着有关“虢”的过去和辉煌。
丹桂飘香,喜迎国庆。第一本致力于全面解读虢镇历史文化及人文风情的大众读物《虢镇这地方》于近日由团结出版社全国公开出版发行。
本书作者借助于当地碑文、彝器铭文、古迹遗存、民间传说等,从历史的角度直面虢镇这地方,分别从“虢史回眸”“人文新韵”“思言悟道”“民俗风情”“乐游记趣”等方面勾勒出一部生动翔实的虢镇悠久历史和深厚人文的璀璨画卷,既有大散文的大气磅礴,又有文化读物的有趣生动,更有触摸历史的深远辽阔和怡情怡景的人生品味。堪称地域文化与大众阅读完美结合的开山之作!
本书为国际流行大32开本,封面300克高档进口铜版纸全彩覆膜,带勒口,正文70克轻型纸CTP印刷,胶装,配前后环衬,精致唯美,纸墨留香,全书10印张,定价48.80元,是馈赠亲友、文化阅读旅游或增长新知的最佳读物。欢迎机关团体、企事业单位、个人等联系订购!
尚书坊文创:专业做书15年
写书、出书、策划书……
一切书的范围,都是我们的擅长
以品质化、规模化、专业化承接——
图书策划出版
年鉴志书编撰
文化企划宣传
论著教材运作
论文代写代发
微信公众平台:尚书坊文创
地址:陕西省西安市曲江大明宫国家遗址公园含元路紫薇东进返回搜狐,查看更多